来源: 发布时间:2019-08-02 10:54:00
清华非遗项目走入德化,探讨传统特色陶艺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之路,推动陶瓷产、学、研、游文化产业发展——
陶器原始之美的新演绎
核心提示
日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一项非遗人才培养项目在德化县三班镇正式进行陶艺烧制实践,汇集了中、日、韩二十余位柴烧领域专家,并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二十位艺术家,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进行探讨,提供宝贵的见解。□本报记者 曾广太 通讯员 庄丽琴 文/图
其痕得于偶然 每一器皆独特
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柴烧器为造化之作,烧成效果由土、火、柴、窑共同作用而成,其技出于古法,器与火焰相融,其痕得于偶然,每一器皆为孤品。
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正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追求自然朴实的视觉效果以及温厚的触感,这是人们厌倦了过度工业化,追求返璞归真所产生的审美。
柴烧倡导质朴、古拙的原始之美。
柴烧器物之美源于自然,而非造作。工艺源于大自然给予的材料,材料的变化依托于自然的现象。柴烧之物正是如此,均由天赐,不矫揉不造作,落灰的拙、火烧的亮都是自然。
一器一濡沫,一夕一朝荣。窑灶安然沉睡,我们只需倾听窑味恬淡的呼吸。粗陶勾舞层层火痕,在手的抚慰中滋养,温润彰显朴拙,绚烂不失优雅。“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恰如一篇交响诗,铭写火与土的乐章,仿若聆听一卷书不完的终曲。
通过陶艺烧制实践探讨传统技艺发展
德化县洞上释默陶瓷研究所的徐春荣说,柴烧这种古老技艺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烧成难度相当高。柴烧之美,贵在原始质朴,意在回归自然,倡导一种质朴、古拙的原始之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要让非遗传承人能够用科学有效的记录、整理,推进传统柴烧技艺,推动柴烧技艺的科学传承发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后才成师,可造格物之器物。
山东省烟台大香山柴烧基地负责人曹学堂表示,陶瓷是把含有各种成分的土用水调和,再用火烧制成的器皿,通常都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注重实用性。一个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复杂的工艺,老辈说制陶至少需要七十二道工序,其成分是代表天地万物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融合,是天地人的完美结合。在物质相对发达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对柴烧的审美也有了更高的诉求。
陶器透着灵性
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学院俞杰星看来,柴烧实践的重心表现为烧成的过程,过程中的烧成技术不仅直接影响烧成效果,建窑过程、烧制过程同样是艺术的创作过程,也是获得实践乐趣的重要途径。
柴烧是德化陶瓷传统烧制工艺,近年来德化县注重对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形成了独具瓷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非遗人才培养项目走进德化,带动了陶瓷产、学、研、游文化产业发展,为古老瓷都增添了一抹新的亮色。
与科技手段相融合 传统工艺再度绽放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割裂一直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难题。外观的变化和功用的拓展,一直在做,这不仅需要技艺和审美的提高,更需要深层次的思维转变。柴烧器物不仅仅可以用于观赏和使用,它更关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帮助我们审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反映我们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当我们开始关注这些更根本的问题时,那我们的非遗一定是活态的、发展的、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的。
柴烧重在将技术与审美有机结合
俞杰星认为:“在当代,搞柴烧重点在于将技术与审美有机的结合,无论匣钵釉烧、无匣钵釉烧还是裸烧,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柴烧实现其自身独特的、差异化的审美特征。从业者在柴烧实践中应当革新技术,提高质量。”
制陶工序中蕴含着传统文化里天地人的融合
柴烧作为一种传统的烧制技法,由原来的“瑕疵品”发展到现在受人追捧的艺术品,其发展进程也就是社会大众审美意识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的过程。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郑斌表示:“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存在形式,柴烧传统工艺应与当今科技手段再度融合,柴烧的艺术魅力方能永久绽放于艺术百花园中。”
柴烧具有独特的、差异化的审美特征。
柴烧的传承至今已有新演绎。当今柴烧风格的瓷器因其从原料泥土的选择、手作的成型技法、以木材作为燃料的烧成方式,吸引的不仅仅是本地陶瓷手工艺者。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章婷看来,在发展柴烧器物之美方面,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而且是对现代器物的造型创新、科学的烧成技术,以及手工艺者的情感表达等。现代的柴烧应当用先进的科技理论知识来传承,创作过程中提炼温度、气氛等热处理因素对柴烧陶艺风格的实质性影响,避免盲目性、低效率、低成品率的原始制作方式,这也是对自然的尊重。
下一篇:白瓷里成就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