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9-08-18 11:27:00
东南早报讯 (记者 陈小芬 吴嘉晓 通讯员 王双季 林婉清 实习生 张敏洁 文/图)德化,一座由瓷而生、伴瓷而兴、因瓷而名的城市。历史上,德化白瓷代表着中国白瓷的最高水平,有“世界白瓷之母”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之初,德化仅有国营瓷厂2家,产值0.24万元。如今德化已拥有陶瓷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2018年产值328.5亿元,陶瓷产品销往海内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获评中国瓷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荣膺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称号。如今的德化,扬帆再起航,向世界讲述新时代“中国白”的故事。
高耸的烟囱、堆叠整齐的白瓷碗碟,述说着德化瓷厂当年的繁忙与辉煌。
复兴
民企成陶瓷业主力军 西洋工艺瓷走向世界
日前,记者来到原德化瓷厂,尽管这里已更名经营,但厂区内遗留的大烟囱和车间建筑,仍可见当初的繁忙与辉煌。
上世纪60年代,名闻遐迩却一度失传的象牙白(今称“建白”)古名瓷在德化瓷厂试验成功并复产,这一历史名瓷很快在国内国际瓷坛上重放异彩,各种产品一再荣获轻工业部和国家授予的优质产品奖。
改革开放后,德化陶瓷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各厂生产的多是杯盘碗碟等日用产品,产品大量压仓。当时任德化第五瓷厂厂长的温克仁认为,必须走出去,才能闯出一条新路,为此,他自费到欧洲考察。“带着陶瓷资料、样品回到德化后就研究开发,邀请德化的陶瓷大师用传统技术来创作外国人喜欢的作品。”温克仁说,西洋工艺陶瓷在欧美国家大受欢迎,之后他根据欧美国家环保需求,率先研发出的轻质瓷很快成为外国市场的主打产品。也因此,温克仁被称为“西洋工艺瓷之父”。
上世纪80年代,德化国有陶瓷企业改制,民企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为主力军,西洋工艺瓷也走进了千家万户。1985年以后,德化县的财政收入几乎每年都以30%以上的幅度增长,1988年增长幅度更高达45%,至今德化的西洋工艺瓷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额达几百亿美元。
德化出产的大师工艺瓷
辉煌
频频亮相国际舞台 德化陶瓷展尽风采
进入21世纪,德化陶瓷产业集群由小变大,由弱转强。德化艺术陶瓷和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先后被确定为省首批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和全国百佳产业集群。德化陶瓷界人士表示,如今的德化输出的不仅仅是陶瓷产品,更是陶瓷文化。近年来,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德化陶瓷也积极吸收国外设计理念,开发新品,让“中国白”再出发。
德化的顺美集团陶瓷文化生活馆,这里有国际文化区、礼品区、茶具区、大师作品区、DIY体验区等不同的区域,陶瓷文化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能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巧妙融合。“要让传统的中国陶瓷被世界广泛接受,关键要创新发展思路,把传统工艺与时尚文化紧密融合。”顺美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鹏飞说。
今年7月5日,以“新时代的中国:生态福建 丝路扬帆”为主题的外交部福建全球推荐活动举行,14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及工商界代表、中外学者等出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非遗“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明良现场展示了德化陶瓷雕塑艺术,精美的白瓷作品,赢得海内外嘉宾的赞许。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白”作品已被国家博物馆等40多家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收藏;特别是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16件国礼作品中德化独占15件。近些年,德化还通过推出“中国白”全球推广计划和“中国白”品牌共享计划,参加中法文化论坛,组织“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组织参加广交会和法兰克福等地国际知名展会等。
繁忙的自动化生产车间,现在的德化陶瓷业正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升级
“制造”转向“智造” “中国白”再出发
三五秒,一块泥土就滚压成型,10分钟左右,一条自动滚压生产线就完成一个流程……日前,记者走进德化同鑫陶瓷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车间,这里没有尘土飞扬,只见几条自动生产线在三四名工人的操作下不停歇地运转。
同鑫陶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陶瓷花盆,2014年投产,目前一年有1亿元产值。公司董事长曾两相说,机器代工不仅能解决用工荒,还能提高产能、保证产品品质,智能化设备也让车间环境更整洁,更能吸引年轻人就业。
为鼓励企业智能升级,近些年德化提出“向机器换工要生产力”的发展思路,支持企业研发陶瓷生产机械设备,引进国内外先进数控技术、自动化生产设备,探索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继2018年德化召开陶瓷产业发展大会,向全县发出向500亿元陶瓷产值进军、“推动中国白扬帆起航再出发”的动员令后,今年3月德化又召开专题部署会议,为的是全力踢好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下半场”,推动陶瓷产业发展跃上新高度。
据悉,经权威品牌评估机构评估,截至2018年年底,“德化陶瓷”品牌价值已达1086亿元,在全国陶瓷产区品牌价值中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