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0-01-04 10:20:00
作品《淡泊》
作品《三十三尊观音像》
吴志勇喜欢和作品待在一起
步骤一 根据艺术构思,捏泥、塑造做好瓷雕的形体。
步骤二 用堆、贴等手法进行塑造,这一过程较为漫长,需要创作者用心专注。
步骤三 对塑像整体的结构、衣绞、形态等进行全方位调整,修掉泥坯的多余边角料,让造型更加圆润、饱满。
步骤四 对塑像头部再做进一步的细化调整。做好各方面的检查,这一步很重要,检查完毕后,等待烧制作业。
弥勒佛系列之《仁》
泥胎窑火,千年古瓷,手艺人掌中的一方瓷土,在历史的年轮中被一次次镌刻。它或掩埋于大地中,或沉睡在古船上,或浸润在深海里,它的每一次被发现都让人为之欣喜,这便是德化瓷。德化,瓷器的制造者、生产者,从日用瓷到瓷塑,手艺人在这片土地上一步步地钻研,让“中国白”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窑火不熄,步履不停,如今的德化,更是涌现出许多后起之秀,他们通过创作,通过作品向世人解答他们与瓷的不解之缘。生长在德化的吴志勇,正是其中一位。
做一名有趣的匠人——“有人通过电影抑或是小人书来表达一个故事,而在我心里我是想做500件弥勒。通过陶瓷雕塑来表达弥勒的前世今生。”吴志勇说每个匠人都想创作属于自己人生的“电影”。
人物介绍:吴志勇,国家一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主要代表性传承人。
“半路从艺”
人生没有捷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于吴志勇来说,他从研究陶瓷釉水和原材料配方开始辗转到制作瓷塑,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
“就是因为做了陶瓷材料,发现它只是一个很小的环节,很难让外界对德化陶瓷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我是瓷都人,我喜爱陶瓷,从小就接触德化的陶瓷文化,我想让更多人来深入了解德化的陶瓷文化,所以在2005年的时候我选择开始我的瓷艺创作。”
隔行如隔山,他开始瓷艺创作的初期也是存在很多缺陷的,所以,他每年都要抽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来学习充电。他先后到泉州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华侨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进修;他喜欢收藏一些德化的古陶瓷,以古为师,揣摩学习古人的思想内核,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他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良为师,继续研讨陶瓷技艺。
求学、设计、创作,这三种模式已经成为吴志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学习创作中,吴志勇说自己很开心地找到了自我的风格。他擅长人物造像,所创作的造像或坐或立或卧,形态迥异,栩栩如生。谈到创作时,吴志勇说自己经常在古书典籍中去寻找素材,通过读书、阅读资料,以便更好地把握手中的作品。
走进吴志勇的个人展厅,达摩、观音、地藏、文昌帝君等作品有序摆放着,仔细欣赏,不管是传统的佛造像还是现代题材的瓷塑,都让人眼前一亮。
从千百个“他们”中
成长为独特的“我”
“脸盘圆满,眼睛呈眯笑状,嘴部大张,嘴角上扬,两腮上提,弥勒一手拂袖,一手摸头,憨态可掬。”这是吴志勇创作的一尊弥勒佛,作品庄严中带着一丝闲趣,安逸中又带着一丝活泼。相对于传统弥勒佛,吴志勇在创作系列弥勒佛作品时,将自己眼中的人生百态赋予到作品中,形象生动,富有风趣。
“以往很多弥勒佛都是一个开脸就可以套在很多不同的动作上面,你可以认真观察下我的这些弥勒佛,每尊的动作、形态、开脸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每一尊神态都不一样。”他表示。对于吴志勇来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要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在创作的过程中形成自我的风格。
他曾经在《天工杂志》上发表过这样的创作观点——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见解,逐步形成具有自我特点的艺术风格。于是从千百个“他们”中成长为特别的那个“我”。在形成了自我风格之后,大多数人的成长就停止了,或者说他们进入了“自我风格”的瓶颈,被“自我”风格所束缚,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能够突破这一瓶颈,积极从“别人的眼中看世界”,将别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眼中的世界相融合,以此来创作出超越“自我风格”的作品,成为更加全面的艺术家。他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艺术思路。
2013年,他对于已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的作品《坐岩观音》颇有感触,后来,他也创作了一尊《思维观音》,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2014年,他觉得只创作《思维观音》对他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又创作了《三十三态观音》,并特意去普陀山找道生长老,请他为《三十三态观音》题名。经过了3年的时间,《三十三态观音》系列作品的创作才全部完成。《三十三态观音》是吴志勇创作的三十三尊观音像,不仅突出了传统观音像的深沉、慈祥、智慧的特征,更添加了灵动、缥缈、闲趣的感觉,拉近了与观者之间的距离。该作品在第九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中华工艺精品奖”评比中荣获金奖,同时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创作“无限可能”
未来“无限可期”
艺术是无止境的,吴志勇始终保持着对德化白瓷的那份热爱,将自己的感悟融合在每一个阶段的作品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每一位爱好白瓷的手艺人。世间百态,滋味万千,不变的唯有那一颗超然的心。
他的心性都体现在他那些让人记忆深刻的作品上,如他用红陶土做的人物雕像,融合多种雕塑技法,采用铁锈釉、茶末釉或天目釉等装饰,让作品铜雕的质感、木雕的形态、瓷塑的神韵相互交融,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他的《蒲团观音》,身相饱满、圆润,五官清秀对称,脸庞丰腴,双目微垂,表情端庄祥和。观音双手暗藏于袖内,圆肩修身,衣裳下摆翻卷,边角起翘,若迎风飘拂,长裙曳地,一足外现。整件作品神韵娴雅,刻画细致入微;一尊《送子观音》,线条饱满流畅,观音坐于莲花台上,右边放置一卷经书,双手抱小儿于膝上,面容慈祥,双目低垂,似爱怜垂视众生,寓意美好。
吴志勇最喜欢在创作中找到闲情的快乐。除了平日的创作,吴志勇还有一个兴趣爱好,那便是制作茶器。对于茶器的制作,吴志勇始终保持别具一格的创作方式。他设计的茶器造型新颖别致,品种多样,融合多样化的烧制方式,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的茶器作品。看到自己烧制的茶器作品,吴志勇总是笑着说道:“我制作茶具纯属兴趣爱好,用来闲情把玩。”
一路走来,吴志勇在制瓷的道路上收获了成功,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评比中获得金奖、银奖与铜奖。数件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收藏。“我好像把所有激情都放在陶瓷上,对其他事物有点排拒的感觉,曾经还有人建议我去看心理医生呢。”吴志勇逗趣地说道,“当你的作品呈现的美放在你面前,你就会像那弥勒佛,掩饰不住笑开怀,未来有无限可能哦。”
创作瓷雕
展讯
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主办的“艺揽闽台——大师与您面对面”技艺展示交流活动,每周定期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大厅举办,2019年12月31日到2020年1月6日,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主要代表性传承人吴志勇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大厅展示技艺,并与您面对面交流,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前往参加。
下一篇:五彩缤纷的德化瓷器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