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德化瓷都电商中国瓷都 
当前位置: > 陶瓷信息 > 陶瓷资讯

 

泉州德化古窑新生复苏“海丝”记忆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01 15:28:00

 


瓷工把陶钵放置在龙窑内,准备开窑烧瓷。新华社发王双季摄

新华社福州4月29日电(记者李慧颖 张逸之)泉州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内,四百年历史的月记窑蜿蜒而上,静静伏在山坡上。在不远处的作坊里,65岁的老瓷工冯清芳修整着茶壶的泥胚。“再过几天就开窑。”他说,“这是今年开春后的第一炉窑火,到时候村子里就热闹了。”

德化位于海上丝绸之路古港泉州的北部,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德化瓷”就产于此地。到明清时期,德化白瓷因温润如玉、叩击如磐而大量远销海外,被当时的欧洲誉为“中国白”。这些代表着中国白瓷最高水平的德化瓷,烧制于当地的龙窑内,而蔡径村的月记窑就是留存至今还在使用的传统龙窑。

从山坡拾阶而上,可见这座百年古窑的全貌。它依山坡而建,由下到上,如龙似蛇,长约33米,有7个门,可供装窑、出窑之用。窑身两边各分布着33个窑目,是添加柴火的地方。走进窑炉内,炉壁内墙上积着层层叠叠的褐色“窑汗”,在经年火光中炼成晶莹的亮色。


瓷工往龙窑窑目内添加柴火。新华社发王双季摄

龙窑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瓷方法,以木材作为主要燃料。月记窑管理人员陈金桂说,因为烧柴燃烧效率不高,二十世纪80年代后,德化提倡“以电代柴”,历史上留存下来的200多条龙窑逐渐消失,传统的柴烧技法也逐渐沉寂,只剩下月记窑还保留着零星窑火,烧一些粗制的大肚茶壶。

近几年,柴烧技法再次因海而兴。“这几年‘海丝’市场的拓展,让柴烧窑又火起来了。”陈金桂说,传统柴烧法能让落灰自然依附在陶瓷坯体表面,形成层次丰富、朴素深沉的自然灰釉,展现出机器工业产品所无法表达的质朴美感,“海丝”沿线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喜爱这样的器皿。“带着柴烧瓷出去参展,每次几乎连样品都被一抢而空。”

冯清芳19岁便到月记窑制瓷烧瓷,大半生与古窑相伴,他颇欣慰于“海丝”的兴盛重新带来了“识货”的客人。“现在烧外国订单,大茶壶烧得少了。”他说,窑炉的柴火从下往上烧,第一个窑目的柴火要持续烧2个小时,才点燃下一个窑目的柴火,连续烧制一两天,窑里的瓷器便“熟”了。“这是柴烧窑的古法,跟电炉子不一样。”


窑炉的柴火从下往上烧,日夜不息。新华社发王双季摄

临近月记窑开窑的时间,“90后”的“创客”许巧梅便整日守在村子里,为装窑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她租下了村头的两间瓦房,装修一新作为自己的陶瓷创作工坊,展示着近百件作品。许巧梅说,柴烧器物的颜色和光泽完全来自土坯、火候和木灰的交融,即使同窑同批的器物,也会呈现出各自不同变化,因此柴烧窑作品很受个性化定制、高附加值市场的欢迎。

“去年我一共烧了十窑,订单一直供不应求。”许巧梅说,为了让产量跟上,除了在月记窑租窑烧瓷,去年底她还自己建了一个立方的小窑,跟着老师傅学烧窑技术。“政府现在也鼓励年轻人继承传统技艺,像我们这样创业的陶瓷艺人,每个月都有创业补贴。”

如今蔡径村已有20多家像许巧梅这样的青年艺人所建的工坊,村里的灰顶红砖瓦房也都改造成了柴烧瓷的艺术展示空间。古窑薪火不息,年轻人的创作工坊环绕在此,等待着每一次窑火的复苏。

 
网站首页 | 平台资讯 | 陶瓷信息 | 人才服务 | 创业服务 | 投融资服务| 技术创新 | 管理咨询| 市场开拓 | 法律服务 | 服务机构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城东电子商务创业园1号楼5层 客服电话:0595-23555246 培训咨询:23555246 传真:0595-23511246
E-mail:4001133557@b.qq.com 技术支持:憨鼠网络 | 德化网
闽ICP备05004707号-1

在线咨询